中心介紹

 

緣起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的設立與發展,致力於透過服飾推動東西文化交流並促進中華文化與台灣社會的對話。這樣的願景,乃植基於天主教輔仁大學的特色與使命(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旨與目標五)。

在織品服裝學系創系六年之後(1976),開始透過典藏、保存與推廣台灣原住民的織品服飾,以堅定的腳步及獨特的方式,朝向實現此願景的目標邁進。當時台灣的政經局勢,是以工業化及現代化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大量紡織成衣的出口的具體意義,不僅滿足西方的消費者而已,這股趨勢,同時也促進了台灣本地服飾的西化。那個年代,一般人對保存台灣原住民或漢人的傳統服飾並不感興趣,但不幸的,卻是有商業眼光的人開始利用這些傳統服飾炒作並販賣給外國觀光客賺取利潤的時候。許多眼光獨到的企業老闆,甚至用台灣原住民的織品和服飾,當成餽贈國外合作廠商及友人的禮物。職是之故,使得台灣本土的服飾文化,面臨斷層與失傳的處境。

在傳統服飾嚴重「出口」以及本地服飾持續「西化」的雙重壓力下,天主教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開始以具體的行動,回應這個無法阻擋的洪流。因此,保存並重新發現傳統織品服飾的豐富文化遺產,就成為以教育為職志的織品服裝學系,一條獨特的取徑。

 

初創


起初,我們是以保存台灣原住民九族的織品服飾作為發展的核心(現在被官方認可的台灣原族民有十三個族,人口約四十萬,佔台灣總人口兩千三百萬的百分之二)。當時,織品服裝學系隸屬於理工學院,院長是聖言會的郝思漢神父,他慷慨地提供兩百美金,作為開始購藏文物的基金,他認為保存台灣傳統服飾與文化是眾人之事,同時,也是國家層級應該關心的事。織品服裝學系的任務,是要去激發大眾及政府對保存傳統服飾的重視,透過眾人的努力,進一步推動台灣走向專業化地保存歷史文物的道路。

從那時候起,織品服裝學系,持續不斷地向國內外的機構和友人募款,以尋求經費上的支持。隨著典藏品的增加,典藏範圍由台灣原住民逐漸擴大到台灣漢人(閩南、客家)、中國漢人傳統織品服飾以及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服飾等。相關展覽活動、研究計畫、人才培育、設計競賽與出版也陸續展開。透過這些活動與計畫,間接地挹注了藏品在研究出版的質量,也藉此進一步爭取到較好的空間設施來典藏文物,也因此有機會讓典藏登錄的系統逐漸數位化,以嘉惠更多的師生。這樣一路走來,已經逐漸具有小型「織品服裝博物館」的規模,現今的藏品總數已經超過九千件,其中包含織品、服裝、飾品及相關器具等。整體能夠引發的教育研發能量,已不容小覷。

毫無疑問地,如果沒有多位友人慷慨地支持與捐助,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成果。其中,我們最應該感謝的是勤益股份有限公司的顧興中董事長、夫人顧陳秀慧女士及其家人,沒有他們的慷慨、鼓勵和長期的資助,許多重要的典藏、持續的研究與出版,將不可能實現。此外,中華民國紡織技術協會、棉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洪清峰董事長適時地挹注經費,讓我們得以擴大收藏的範圍及品類,使得典藏的內容更具深度與規模,其功不可沒。

 

設置


(一)創建與規模

最初,礙於空間與經費的限制,我們的藏品僅能屈身於系辦公室克難簡陋的設備之中。直到1989年,在德國教友的慷慨捐助下,得以獲得毗連系館旁將近42坪的展示與典藏空間,我們暱稱之為『紅門』。這些朋友是天主教聖神婢女修會古怡心修女(Sr. Fidelis Goebbels SSpS)的親戚,及天主教歐洲基金會(Stitching Porticus Foundation)以及菲茲˙赫曼( Fritz Hermanns)先生。在創建『紅門』的同時,我們十分幸運地有科隆大學民族學博物館(University of Cologne) 的田慕迪教授(Irmgard Timmermann)及其先生(Dr. Otto Timmermann)的規劃,讓典藏設備得以具備專業的水平。

經過多年的努力,到了1993年,當時輔仁大學的聖言會單位(SVD),有感於織品服裝系所在典藏傳統服飾數量的增加,保存服飾文化出版與研究的深化,推廣並展示傳統服飾對社會的效益等面向的持續努力與穩定成長,最重要的是,系所持續在募款上的努力,因此,特許在織品服裝研究所下,設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以因應日益繁重的保存、研究、展示與教學的工作。

在藝文界、紡織業界及校方的資助下,織品服裝系館空間得以有機會擴建。在原先中興紡織董事長鮑朝橒先生捐贈的大樓上,加蓋兩層樓。整棟大樓如果沒有鮑董事長、夫人周音喜女士及王宇清教授的協助,這個夢想將不能實現。然而,加蓋的歷程,如果沒有林柏年建築師的規劃以及紡織業界、藝文界人士和系友的資助,將不可能完備。1999年,「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移至朝橒樓新增建的六樓。如今,本中心已具備完整的規模與設備,包含恆溫恆濕空調典藏室、登錄與攝影工作室、展覽室、圖書室、行政辦公室、小型藝廊以及會客室。

(二)組織與管理

『中華服飾文化中心』(CTCCC)是隸屬於織品服裝學系下所設的教學研究單位,由系主任負責。為提高研究、典藏、展覽、教育推廣以及經營管理等業務水準,並拓展學術與研發能量,設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作為推動業務的管理機構。委員會的成員將包含系主任、中心創辦人、學系資深老師代表若干名、中心主任等代表共同組成。

在行政執掌上,本中心設有中心主任一人,由系上長期培養的專任老師兼任行政與研究工作,負責典藏、展示、研究相關事宜。同時設有一位專任的保存維護人員,負責藏品的建檔、保存、維護與安全相關工作。此外,經費預算等年度工作事項與行政事宜,由中心主任召集「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審議,遵照本中心的成立宗旨籌畫、決策,通過「織品服裝學系暨研究所系行政會議」後執行,修正時亦同。「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管理委員會」可視業務需要,邀請校內外相關顧問,以利業務之推展。

(三)典藏與相關資源

1.典藏範圍與內容

根據本中心的典藏政策,逐年進行台灣本土服飾、中國漢人傳統服飾、中國少數民族服飾與東南亞織品服飾的蒐藏,同時接受在此典藏範圍內藏品的捐贈。目前藏品達有13,343件,項目包括織品、服裝、飾品及其相關織染縫繡材料、用具等;地理範圍涵蓋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東亞、東南亞等鄰近國家;族群主要有漢族、台灣原住民族、中國大陸西南少數民族等;是重要的是教學、研究及設計資源。其中,旗袍的收藏,在博物館學研究所周功鑫所長的協助下,增加多位名人的旗袍收藏,逐漸成為核心藏品之一。此外,中心亦典藏了王宇清教授所監製的200套中國歷代服飾複製品,縱跨五千年的歷史,可作為重要的推廣教材。

2.研究圖書室

除了實物典藏外,本中心同時收藏與典藏實物相關研究資料約6440冊。為鼓勵中國服裝史的研究,輔仁大學榮譽教授王宇清老師特別捐贈畢生藏書近八百餘冊。此小型圖書室是目前國內相關傳統服飾專業研究,相當齊全的資源。除此以外,歷次採集過程的資料:含一萬張幻燈片、兩千張相片、一百二十卷之視聽檔案,則是研究服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

3.多媒體資料庫與數位博物館

目前已建置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網站(http://ctccc.tc.fju.edu.tw),累積自2001~5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以苗族為例、鍾毓西南、魅力台灣」、2009年經濟部科技研究發展專案學研聯合研究計畫「應用中華服飾文物典藏建構創意紡織品協同設計平台之研究」等計畫之藏品數位化成果,並陸續增加使其內容更加完善。藉由藏品圖文資料的提供,以期全體師生及一般民眾均能透過網路平台進行學習、教學、研究,並積極進行數位典藏的加值運用,使本中心真正成為重要的教學、研究及設計資源。

(四)使命

千禧年的到來,我們的世界,已逐漸被虛擬的真實所佔領。對優質文化領悟與反芻能力的低落,刻現了當代人文與社會教育的隱憂。如果一個對於以追求「美」為職志的學子,對衣物無法有切膚的體會,對服飾背後的獨特文化與心靈沒有詩心感懷,若此,優質文化將無法生成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認為大學是教育與培養深刻思考與獨立人格的文化殿堂。沒有其他地方,像大學一樣,更能激盪年輕學子對文化的探索、對知識的渴求,以及透過專業化地保存、研究、展示、學習傳統服飾,領悟優質文化的精髓,與人類性靈至情至性的詩心感懷。

更進一步,透過實際的典藏、展示、教學與研究,除了激盪學生瞭解物質背後豐富的內涵精神外,我們期待,不論是設計抑或流行經營領域的學生,都能在畢業後,能對環境保護能產生自主意識並負起文化責任。透過對人類「第二皮膚」–衣物的深刻體會,進而能將優質的文化靈活轉換於設計運用之上,深植流行產業與設計領域的文化素養,以扭轉流行沒有文化的成見。

此外,在全球化的潮流之下,我們看見各地競相追逐「時尚」與「名牌」的效應,已然使地方逐漸喪失對本土文化與價值的認同。面對這樣的處境,我們認為保存傳統織品服飾文化,不僅是全球化效應亟需要的平衡,也是深植地方優質文化,重塑文化價值的核心意義。如何在日益全球化且價值偏頗的時代,維護本土文化與價值,以增進地球村的多元與兼容並蓄的包容性,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也是如何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文明貢獻的一大課題。

(五)目標

遵照天主教輔仁大學的教學目標與使命願景,以及中華服飾文化中心的典藏與管理政策,致力於保存、維護與創新傳統文化的目標。具體項目包含:

  1. 繼續蒐藏與保存台灣原住民、台灣漢人(閩南與客家)、中國漢人、中國少數民族與亞洲地區的傳統織品、服裝、飾品與相關物件。
  2. 持續推廣傳統織品服飾作為一項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與鑑賞。
  3. 強化加值應用第一手的典藏品在設計與研發的能力,積極與業界進行合作,以嘉惠更多以織品服飾設計創新為職志的工作室和設計師。
  4. 不斷地豐富專業圖書室在台灣原住民、台灣漢人、中國少數民族與亞洲地區在傳統織品、服飾、飾品與相關領域的書籍與研究資源。
  5. 持續完成典藏品數位化,並持續發展多媒體影像資料、電子圖庫的建置與推廣。以整合圖片、相片、繪圖、錄音帶、錄影帶與多媒體資源。
  6. 進一步將小型織品服裝博物館的專業保存維護工作,作為織品保存與管理相關課程實習教材。並將經驗與成果,推廣給對織品保存維護有興趣的研究生與個人。
  7. 加強並維持本地及國際間,相同性質與目標的館際之間的互惠合作關係。
  8. 喚醒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責任,透過對企業家及本地居民的募款,尋求穩定的資金援助,以維持藏品的長期維護及中心的永續發展。

(六)功能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華服飾文化中心,旨在執行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等使命與任務。其中包含:

  1. 提供直接利用第一手珍貴的物質文化物件的機會。
  2. 做為學生的一個實習場所,特別是對於織品保存、典藏與展示設計有興趣的研究所學生。
  3. 提供第一手的影像,作為輔助織品、服裝和民族服裝課程的生動教材。
  4. 作為一個提供設計靈感資源給織品服裝設計相關學生與專業設計師的設備與場所。
  5. 激發學生對於織品服飾等相關資產在文化意涵方面的研究興趣。
  6. 出版台灣與中國傳統織品服飾方面的研究成果。
  7. 以定期的展示,加深一般大眾對傳統服飾的欣賞與認識。
  8. 舉辦講座、研習營、工作訓練、設計比賽與學術研討會。
  9. 爭取與中心發展相關的研究計畫。